更新时间:05-18 19:01:41作者:王新老师
龚志成说,公众对于输液治疗认知存在误区,认为普通发烧感冒、腹泻、肠胃炎等疾病均需输液治疗,患者对于输液产生的不良反应了解甚少;另外,我国的医学教科书和治疗指南缺乏输液危害方面的内容,临床使用也缺乏循证医学研究,医生对于输液危害认识不足,忽略了输液的长远危害,久而久之形成固化的诊疗思维。
专家指出,输液滥用的弊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显现出来,输入体内的液体中含有不溶性微粒,这种微粒进入到血液后,会随着血液走遍全身,可能会堵塞毛细血管,还可能导致药物性肾损伤。
湖南省心血管疾病专家江凤林认为,由于一些中药注射剂里的杂质比较多,纯度难以保证,这些杂质输入患者血液内后,有可能让血液里的红细胞被破坏,甚至影响患者的肾功能,严重的话还会造成患者发生严重的药物反应,还可能导致患者产生严重耐药性,最终“无药可用”。
3、念动“紧箍咒”,遏制输液乱象
记者采访发现,2016年以来,我国多省市医疗卫生部门出台地方性措施,取消门诊输液,以期达到抑制抗生素过度使用的目的,但仍无法整体解决过度输液现象。
全国政协委员、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院长张国刚建议,制定《静脉安全输液指南》,全面规范静脉输液,建立静脉输液管理长效机制,加强医院门诊、急诊患者的输液管理,建立医生输液约束机制,鼓励医务人员和患者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输液,更加合理地使用药物。
张国刚说,可引入行业监管与病患监督机制,整合医保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单位和部门形成联动机制,完善临床大数据库,构建合理安全输液预警监控体系。
龚志成建议,建立基层易滥用、毒副作用较大、不良反应较多的药品清单,对这些药品的使用进行严格控制。对于基层医疗机构一些不需要输液治疗的常见多发病,可以通过医保拒付等手段对其进行调控。提高群众的健康素养,让“能吃药就不打针、能打针就不输液”的观念深入人心。